本文內容轉自:楊浦心馨家園
兩年前的居家網課之後,不少家長對孩子在網絡及電子產品方面的失控使用可謂痛恨入髓👨🏻🎨。家長最多抱怨的是🔌:網課前孩子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尚在可控範圍,網課期間👩👩👦👦,由於網課的硬性要求✬🆓,孩子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有了合理的理由,由此家長目睹孩子在網絡使用方面日漸失控👨👨👦。網絡和電子產品給孩子們帶來的好處毋庸置疑🫱:拓寬了知識🏇🏿、豐富了娛樂,提供了多種方式的社交🧚🏼♀️、學習方式的多樣性🗻,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居家網絡學習……好處枚不勝舉。然而⛳️,網絡和電子產品不當或過度使用給兒童、青少年帶來的傷害也是不容忽視的。網絡過度使用不僅包括網絡在線遊戲或離線遊戲失控使用,還包括刷短視頻🧴、直播等網絡性活動過度,網絡購物過度🤘🏻,網絡社交過度等行為。網絡過度使用給青少年帶來的傷害包括心身健康的損害✹,親子關系變差,兒少安全風險增加,網絡霸淩風險增加,學業以及現實人際關系損害等。對於網絡及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或成癮🌱📺,應予預防為主🕦,一旦形成網絡成癮,則需要盡早評估和幹預📳。在此次重啟居家網課之時🌗,為了有效預防孩子們網絡及電子產品過度使用,作為家長應該註意些什麽呢?
想要做到有效的預防或幹預👷♀️,首先得了解網絡成癮的大致原因或進程👨🏿🔧🛐,即成癮三階段🤦🏻♀️,才能做到預防有的放矢。
第一階段
網絡可獲得性:電子產品在孩子房間內,睡覺時也在身邊,網絡無限製使用。
家長因素:家長放任或不當管控🗂🍋🟩,甚至家長自己無節製使用,或邀請孩子一起無節製玩。親子溝通不當🧑🦲🫸,加劇關於電子產品使用的沖突。同伴影響:同伴都在玩,朋友的邀請,網友的支持。
第二階段
孩子存在現實中的學業、人際等方面壓力📜,情緒問題等⌨️,內心的空虛💙、無意義、無價值、低自尊、挫折、孤獨等感受。上網可以一時忘卻煩惱🚴🏼、享樂避苦,獲得現實中缺失的歸屬感🔻、愉快感、成就感♛、意義感,在網絡中體驗🧙🏻♂️:我厲害、我爽🏌🏻♂️。
第三階段
對網絡的過度使用會過度激活大腦犒賞中樞🏋🏻♀️,削弱大腦前額葉的執行功能🟤,導致行為控製能力下降。進一步導致孩子網絡行為-負性情緒-對自我負面評價的惡性循環。
針對孩子網絡及電子產品過度使用的成因,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🧗🏼♂️🧜🏿♂️,幫助孩子合理💁🏿、健康地使用網絡及電子產品🤤🔚。
1.傾聽孩子的需求---共情
設身處地傾聽、感同身受🍛🚣🏻♀️、用家長的話說出孩子的心,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關心、接納、理解,使他願意進一步與家長分享與探索。
2.家長與孩子共同商議並簽訂孩子健康上網規範
電子產品放置家中公共空間,使用網絡的合適的時間🎬🍶、時長。對於低齡孩子而言,家長盡量陪同孩子一起上網,了解其所選擇的網站,瀏覽的內容🍋🟩,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,教導其安全健康上網的意識🐞。平時經營好與孩子的親子關系,有了好的關系才能做好相關的規矩。以此,有利於培養孩子使用網絡產品的良好習慣,還有利於降低網絡傷害性事件發生👨🔬。
3.鼓勵孩子適量運動
每次課間要起來活動一下🧝🏼♂️,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🏊🏼,肩頸腰背保持固定姿勢😻,會令椎間盤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,容易引發腰椎不適,也可以舒緩眼睛的疲勞。
4.提高心理積極體驗
積極經營家人之間的關系,居家期間創造並享受與孩子相處的“同在感”✂️,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關心、溫暖🦙,碰到困難時家庭是自己的支持力量,在家庭互動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尊重與平等,家長或許會發現孩子是遠超乎家長想象的通情達理,你敬他一尺,他敬你一丈🥾,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內在的自尊感🐋、對家庭的歸屬感。家長需要以長遠眼光、多系統評價孩子🪠🟥,不以學習成績為唯一的評價標準🙇🏻♀️,細心找出孩子身上任何細微的🚛☝🏼、值得肯定的優點、長處✹🥟,讓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☘️🏄🏿,提高孩子自我價值、自我意義感。家長及時、敏感地覺察到孩子異常的情緒和困難,站在孩子的視角,幫其尋找適合的解決辦法🧮,而非讓孩子擔心家長進一步的批評指責。
5.創造多樣化現實替代性活動
在課余、周末時間,家長陪同孩子多做一些其他的活動⏬,例如互動遊戲、家務活🥿,手工🫸、畫畫🏝、下棋、唱歌♞、閱讀🧑🏼💻、做西點🧑🏿🚒、聊天、戶外運動等等。在活動中🧎🏻♂️➡️,家長盡可能向孩子傳遞家長對孩子的欣賞與關愛🚄,不但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,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用心的陪伴🚵🏿♀️,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。
6.對孩子的正面管教
家長對孩子言行舉止的關註點即為孩子變化的地方🤷🏽♀️,明確告訴孩子,家長期待他正確的行為,而並非一味地對孩子負面行為進行指責、懲罰與控製☞,多肯定積極的變化,自然積極的行為就會逐漸增多🤦🏿。